html模版四川爐霍縣:藏漢兩支書攜手種出高原“脫貧果”
傍晚,爐霍縣海拔3200多米的鮮水河谷,一排排灰白相間的大棚,在落日餘暉下顯得蔚為壯觀。這是四川甘孜藏區第一個成規模的綠色蔬菜產業園。

34歲的藏族婦女阿佳,提著水桶正要離開大棚。“是鎮上介紹我來這裡工作的。前兩個月每天80元,這個月漲到瞭100元。”

阿佳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斯木鎮若海村人。愛人因病去世後,她獨自拉扯著兩個10多歲的孩子,是鎮上重點幫扶的困難戶。

3個月前,阿佳辭掉瞭縣城小學的“臨時工”,穿上瞭蔬菜基地的綠色工裝。與每月增收1000多元相比,變化更大的是,阿佳不再是那個隻會種青稞、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的藏族婦女,而成為瞭一名能在高原上種植番茄、黃瓜等蔬菜水果的“職業農民”。

在這個高原藏區有機蔬菜示范基地裡,像阿佳這樣傢庭困難的“職業農民”有20多位。基地是盛煌農業公司投資打造的,老板盛學武來自我國“蔬菜之鄉”山東壽光。在老傢化龍鎮樂業村,老盛是擔任過26年村支書的致富領頭人。

年近六旬的老盛,為何要千裡迢迢從齊魯大地跑到雪域高原種植蔬菜呢?原來,老盛的兒子盛珂曾在武警部隊工作,2008年駐守甘孜時,深感高原上吃不到新鮮蔬菜。2011年,老盛卸任村支書後,決定和兒子一起到藏區發展高原現代農業。

然而,老盛的基地建設,起步並不順利——在藏區,大多數群眾並不瞭解和熟悉在內地早已大范圍推廣的土地流轉制度。

幸運的是,老盛遇到瞭交流順暢的“同行”:已擔任吉絨村村支書7年的郎吉。於是,一個藏族村支書,一個漢族“老支書”,一傢一戶地走,一筆一筆地算賬,進行瞭一場“思想動員戰”。

“種青稞、小麥等,每畝年收入僅300多元;流轉後每畝年租金500元、保底分紅100元。”郎吉說,剛開始,大傢還有點不信。後來,先流轉的幾戶人傢拿到瞭錢,大傢就開始爭著流轉。吉絨村共58戶人傢、900多畝地。短短幾個月,共流轉200多畝土地,涉及17戶人傢。

很快,隔壁的若海村也提出,希望公司流轉他進銷存管理系統們的土地。目前,盛煌農業公司僅在斯木鎮就流轉瞭500多畝土地,建起瞭40個大棚。

流轉土地的群眾實現瞭增收,而根據流轉協議,基地用工優先考慮村裡人,村裡優先安排貧困戶。據統計,去年基地共支出勞務工資100多萬元,吉絨村人均增收2165元。

高原光熱條件好,早晚溫差大,種出的蔬菜口感好、銷路好。老盛領著記者走進一間大棚,裡面滿是紅紅的小番茄。“這裡一年兩季,一畝地能產1.2萬斤,每斤在當地能賣到10元,到成都的超市要賣到18元呢!”

“基地要發展,百姓要致富,最關鍵還要靠黨和政府!”老盛說,這幾年,當地黨委政府給瞭公司巨大的支持。周邊的基礎設施是浙江省和成都錦江區援建的;這幾天,政府還在幫助他們打井,準備進一步擴大大棚規模;還要成立相關村子和企業的聯合黨支部。

老盛的基地,是四川藏區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的一個縮影。近年,當地因地制宜重點打造綠色生態台中進銷存系統產業示范帶,僅甘孜州“十三五”期間就要建設3個百公裡綠色生態產業示范帶,由此逐步改變藏區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。而現代科學技術的註入,更是讓高原上“沉睡”千年的光熱資源,轉化成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“星星之火”。

(新華社成都5月31日電)

財務系統

台中進銷存管理系統

庫存管理系統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
C6114A65ECACD73D
arrow
arrow

    khz3r54m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